最新会员:[ canadaesc      
 
首页 论坛  
 
      上一主题| 下一主题
|<   <<   [1]    >>   >|     共 1 页
男 fyudshtk
威望: +0
会员头衔:
会员级别:
积分: 408
财富: 1346
文章: 173
注册时间 2010-8-18
上次到站: 2010-9-11
当前状态:
时间: 2010年9月1日 12:59:42   加为好友 阅读会员资料   发送站内短信   发送电子邮件    回复    推荐给朋友
标题 : 互联网不应成为流言和炒作的温床 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字体:
    
日前,网上曝光了所谓的广东某运营商高管称高校学生“人贱钱多”的言论及该公司涉嫌贿赂及恶意竞争的内部资料,与互联网上诸多门一样,该事件被部分网友称为“封校门”。然而,种种迹象表明,这样一个涉及到具体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神态、对话,连公司专用PPT模板、打了马赛克的红章等细节都一应俱全的“封校门”,竟然是一桩偷梁换柱、移花接木、子虚乌有的炒作。对此,受害企业已经报警,警方正式介入调查。
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、生活和学习方式,并且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、表达民情、行驶监督权的主要工具。
正是得益于互联网,国人的民主精神和维权意识得以复苏和萌发,近年来,不少法制难以触及的社会丑恶现象和违法犯罪行为被网友揭露,一批假恶丑的典型代表被法律制裁和舆论批判。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,温家宝总理更是提出要重视舆论监督,并支持媒体曝光不当行为——而在互联网上,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,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。
鉴于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低门槛,利用其扬名者有之、利用其谋财者有之。“君子爱财、取之有道”,倘若采用正当方式谋求应得之利益,那么不仅无可厚非,还应当大力提倡。不过,有那么一批人,他们不是善意地提醒或者揭露不良行为,而是采用炒作的方式,设计一些看似不经意出现的事件,并通过网络推手不断放大,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和关注热情吸引眼球、点爆舆论——如果这种炒作仅仅是一种娱乐行为,为了推出网络红人或者新兴明星,并未伤害到他人,那么也只得从道德角度去批判;倘若这种炒作的来源是捏造事实,目的是损人利己,那么就不是道德谴责这么简单了,有可能触犯到法律的红线,比如因为分手而被曝裸照的“兽兽门”,再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“封校门”。
这种恶意炒作行为愚弄了网友感情,肮脏了网络空间,直接导致互联网公信力下降,把很多原本是非分明的事件搅成了一锅粥,网友们面对各方观点莫衷一是,极大地损害了互联网应有的形象和应当履行的使命。不过令人遗憾的是,部分网友竟然也一时兴起,对一些自己都将信将疑的事件添油加醋、四处传播,其形成的舆论风暴风让事件受害者百口莫辩。
互联网不应当沦为流言和炒作的温床,对于这一点,不仅是互联网管理者有责任,每一个拥有发布、传播、评论权力的社会公民和普通网民也都应有所承担。
对于利益相关方来说,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,都不得利用互联网渠道发布关于竞争对手的不实信息,以此达到打击异己的作用,应采用在法律框架内的市场行为来获得利益。对于网民来说,加强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自觉、意识和能力,不随意传播他人的个人隐私,不轻信一面之词,不肆意指责谩骂。对于网络管理者而言,不应当为了流量而置顶、上传一些哗众取宠的虚假帖子、博客,打造一个清新的互联网空间。
唯有如此,互联网之于社会监督、传递信息和表达民情方面的作用才能得以更好地伸张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
本贴地址:
分享到:
 

|<   <<   [1]    >>   >|     共 1 页
   跳转到:
  快速回复
内容:
  • HTML标签: 不可用
  • UBB标签: 不可用
  • 贴图标签: 可用
  • 表情字符转换:可用
  • 帐号: 密码: 使用账号和密码即可回复


    (操作提示:按 CTRL+回车,可直接发表)